日本的樱花文化

作者:admin 2016-05-03 10:02:48

日本晚樱的文化背景

樱花热烈、纯洁、高尚,严冬过后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气息带给日本人民,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“樱花节(花见,Hanami,flower viewing)”。在这个赏花节,人们带上亲属,邀上友人,携酒带肴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,边赏樱、边畅饮,真是人生一大乐趣。

樱花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到了平安时代(794--1192年),樱花成了主角,咏樱花的歌比咏梅花的歌要多5倍。而且日本很早就有了赏樱花的活动。7世纪,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,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。另外,据说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。当初,赏樱只是在权贵间盛行,到江户时代(1603—1867年)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,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。

樱花的生命很短暂。在日本有一民谚说:“樱花7日”,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,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,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。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。被尊为国花,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,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“壮烈”。“欲问大和魂,朝阳底下看山樱”。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,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,即使死,也该果断离去。樱花凋落时,不污不染,很干脆,被尊为日本精神。

在日本, 樱花被当做是团体精神和武士精神的象征而受到热爱,日本有句谚语:“花要樱花,人要武士”。 即花当中樱花最突出,人当中武士最优秀。 樱花是一种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的花,盛开之时,一经风吹,樱花树下落花缤纷,宛如花瓣的地毯,一夜之间,花儿尽落。此花凋落方式之果断干脆,犹如倨城而战、全体阵亡的武士集团,从而与武士的人生观紧密相关。 对武士而言,樱花凋零时的精彩便是自身向往的生活形态。他们认为,樱花与武士在气质上是相通的,最直接的相通处是:樱花虽美但花期短暂,正如武士常常年纪轻轻就使大好的年华付诸东流是一样的,因此早期的武士们睹物思情,多少流露出人性的悲凉,这与其后的军国主义下的武士们的理解还不是一回事。 樱花的美丽与早逝,启发了早期武士的舍生忘死,他们认为,肉体的牺牲是返回永恒的神国的悲壮的仪式。 但这种对于生命的不尊重,为日后被军国主义利用,推动民族的狂热奠定了文化基础。 樱花带给武士的精神共感是凄美悲壮的,也是诗意的,因此对一个日本男子的诱惑也是深远的。 因此,樱花与武士精神是不可分割的。

从古至今, 日本人赞赏樱花的刹那芳华 瞬间的寂灭使其短暂的缤纷更为绚烂,人的生命亦如是。在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核心,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、自我升华的传统。 日本人把祖先或为国捐躯者当做神仙来敬仰,而死去的人都被当做佛来尊敬,他们对生和死有着独特的认识。 对日本人的生死观产生最大影响的佛教。 在一本名叫《叶隐》的关于武士道的书中写道:“武士道,视死亡为等闲之道也。”它教导人们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, 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着痛痛快快地去死;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———这一禅宗的理念被进一步拔高,启示人们,投身于死便可造就完美的生。尤其是处于领导阶层的武士,都必须恪守这种精神。 每逢做出有损名誉的事或遇到重大挫折时,武士都会痛苦地死去平息事态,并由此解除一切责任。

樱花是日本美的集中体现。 淡雅,单薄,让人怜爱;满树花开,那摄人的美让人如堕梦里;飘然落下,生命短暂,把春让给其他花草。 美和死,是它吧!尽力活得好些,让生命像樱花一样.艳丽无比。死的时候,则要“视死如归”,“义死不避斧饿之诛”。 日本是一个多自杀的国家原因是在日本这种“以死求生”的自杀为被看成是勇敢的行为,而不被认为是罪恶。一位旅日中国学者曾对吟咏樱花的和歌作过统计,据说在“樱花歌” 中, 咏叹凋落樱花的竟占一半之多, 而赞美盛开樱花的仅占13%,这也与日本人的审美观有关。 由佛教“诸行无常”演变而来的审美观是视悲凉、忧伤为美的。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,它已经成为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,一种一瞬间即逝的美,消亡之美。

另外,樱花还作为日本人民的友好使者,已经盛开在世界许多地方。1972年,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时,中国赠送日本一对大熊猫,日本政府从北海道远轻町选出1000棵樱树苗,由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赠送给中国,这些樱花树苗栽种在北京。后来几乎每年都有日本政府或民间团体或友好组织赠送樱花给中国。这些盈情载义的樱花,使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多了一份友情,多了一份温馨。

相关推荐

日本晚樱TOP10